第三九七章 印度!印度!-第3/4页



  董书恒出现的有些晚了,现在英国人已经基本上征服了印度地区。好消息是,华夏的几个附属国都还在华夏的手中。

  缅甸同样相华夏求援,因为他们面临英国人的威胁还要更大一些。

  董书恒当即下令给彭玉麟,让他安排高原师派遣一个步兵团进驻廓尔喀,并且在廓尔喀招募当地士兵组成仆从军。

  派遣军队进驻哲孟雄和布噜克巴,在当地和印度地区的边界设立哨卡,在交通要道建立要塞。

  命令总后勤部调运一批后勤物资到高原地区。

  前面几条都还好做,只是调运物资确实是一件的难事。

  所以董书恒命令四川行省着手修建一条通往西南高原的公路。董书恒知道这条公路是很难修的,所以他没有给四川总长骆秉章设定时间。

  因为这是一条战备公路,董书恒还命令作训部组织两个民兵师前去负责主导这项工程。

  这两个师的士兵也主要从高原地区征募。同样的,这些人主要的出自当地的农奴家庭。同之前的征兵是一个政策,他们的家人能够受到优待。

  董书恒希望通过这样的手段不断地从那些土司手中抽血,等后面要废除农奴制度,这些先解放的人就是很好的示范。

  农奴们见到人家跟着复兴军后的样子,兴许不需要复兴军动手,自己就会起来反抗土司,到时候复兴军只要拉个偏架,问题就解决了。

  这两万多人的高原民兵师,将是华夏是第一支高原筑路部队,他们中有很多人长眠在了这条公路上,这两个筑路师的伤亡甚至超过了华夏的作战部队。

  但是一直到道路修通,两个师都没有一个人打退堂鼓。

  使团报告布噜克巴和哲孟雄的国王干脆趁着朝贺,自己带着家人赶往新京了。

  国家的大政交给了华夏派来的使者做主。这朝贺之路一来一回时间可不短。

  到时候说不定他们就要在新京安家了。新京也许很快就要有一条国王街了。

  这两个小国本就是依靠宗教来管理,连大臣都没有几个。寺庙就是统治的中心。

  现在他们将国家都交给上使也就再正常不过了,反正他们本身也没有什么权力。

  实际上这两个小国都很小,只是他们都处在喜马拉雅山脉重要的南北通道上,所以无论是华夏还是南边的英国人都看到了这里。

  使团接手两个小国后,一边迅速向南边派出探子查看情况。

  一边整编军队,积极做好防御工作。

  西边的廓尔喀是西南几个附属国中实力最强的一个。同时廓尔喀士兵的战力也是最强的。

  他们用手中的廓尔喀弯刀,打败了印度土邦的多次入侵。

  甚至有时候他们还会向南进攻那些土邦进行报复。

  廓尔喀人骁勇善战,要不是武器落后于南面的印度土邦。根本就不用担心那些印度土帮的进攻。

  华夏使团的到来受到了廓尔喀人的热烈欢迎。历史上廓尔喀号称是华夏最后一个藩属国。

  他们对于宗主国是忠诚的。

  之前满清发生太平天国起义的时候。廓尔喀还上表满清,询问是否要派兵前去助剿。不过被清廷拒绝了。

  见识了使团卫队的装备,廓尔喀当即决定要向华夏购买一批武器。

  同时,他们希望宗主国华夏派兵驻守廓尔喀,帮助廓尔喀训练军队。

  廓尔喀甚至愿意为驻军提供军饷和后勤保障。

  在这么远的地方驻军。后勤确实是一个问题。所以西南的驻军必须要就近解决补给的问题。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向到藩属国伸手是一个办法。不过西南的藩属国都是比较穷的。

  还有一个办法就是在当地建立农场。

  使团回报说,这几个藩属国海拔都比西南高原要低。

  因为他们大都处在喜马拉雅山脉南路的坡地上,是喜马拉雅山脉向南部恒河平原地带过度的坡地。

  从印度洋吹来的暖湿气流到了这里正好被大山挡住,所以这里降水量充沛,气候温暖。

  这里非常适合种植农作物。可是当地人的耕作技术却落后。

  所以使团建议华夏可以调移民过去,在当地建立农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