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八六章 汽油弹(求票,求推荐!)-第2/4页



  工业区的面积最近半年并没有扩大,半年之中,很多原来淮海公司的企业都变成了国属企业。

  可以说这里就是华夏国属企业的发源地。大量的人员从这里抽调出去。然后剩下的人组成了新的管理层。紧接着,又有大量的新人补充了进来。

  所以整个工业区,没有扩大,倒是也没有缩小。

  介于现在华夏的产能奇缺,所以政府还不会自费武功,转移出去的只是工厂培养的人才,而不是工厂的产能。

  董书恒按照老路线,绕过了外围的那些纱厂、纺织厂、食品厂、被服厂等轻工业工厂,直接去了军工厂。

  军工厂的老厂长耿嘉已经调到新京滦州去组建北方军工总厂。现在的厂长是吉延中,也是兵工厂的老技术人员。

  兵工厂的厂长无一例外都是搞技术出身的。他们不要去考虑销售的事情,只要不断地研发新的军工技术,不断地提升生产效率就好。

  华夏现在的军工还处在紧缺的状态中,不说新式的武器了,就是最基本的54式步枪都还没能够做到普及。

  华夏三大兵工厂分别位于滦州的北方兵工厂,位于大丰的老淮海兵工厂,以及位于江宁的淮·克集团江宁兵工厂。

  江宁的兵工厂主要是生产火炮,其中以巨型的大口径要塞炮为主,这是克虏伯的技术强项。现在董书恒在重建海疆,还要构建外围的太平洋防御岛链,那么多的港口需要部署要塞炮。所以江宁厂的工期是排的满满的。

  为陆军供应装备的任务主要还是压在大丰老厂的身上。

  还好,这些装备的生产都已经成熟起来了。现在大丰老厂这边的工人是两班倒地生产。

  要是在后世,三班倒都会让人叫苦连天。现在两班倒的情况下,工人的工作热情还是非常的高。

  这让董书恒在心中忍不住感叹,现在的队伍真是太好带了。这批工人都是吃过苦的,他们知道现在的生活来之不易。

  下一代人在安定的环境中成长起来,他们的还能够吃得了这样的苦头吗?

  到时候要是再这么干,非得有人出来罢工不可。

  董书恒去看了步枪的生产车间。每个车间都有四条步枪的生产线,但是这里只是装配线,枪托和枪管、枪膛、枪机等组件全部都是由专门的车间生产来。然后运到组装车间进行组装调试。

  董书恒换了一身工装悄悄地走进去看了工人的劳动场面。

  大家干的都很卖力,他甚至都没有忍心去打扰那些认真工作的工人。

  因为最近工厂来了很多的新人,所以很多的老师傅身边会带着几个新人一起干活。

  这种以老带新的模式能够让新人快速上手。而且工厂中一般都会选择那些表现较好的老师傅去带新人,这样好的工作方法就能够传承下去。

  同一个技校培养出来的工人,上岗之后劳动的效率也是不一样的。不仅仅是劳动积极性的原因,还是因为有的工人在劳动的时候能够总结一些好的经验,或者是自己养成一些好习惯。

  这些方法让他们讲也不一定能够讲清楚,只能让他们手把手地区带徒弟,通过言传身教,将这些技能复制开来。

  所以,在很多工厂技术岗位,一个好的技工师傅是很吃香的。很多人会争着去给他做学徒,有的人为了跟一个好师傅,甚至还要托关系,送拜师礼。

  接下来是战车的车间,最近的几次战争,加装转管机枪的战车在战场上可谓是出尽了风头。

  尤其是在北方和西方的草原战场,这种骑兵的大杀器,兼具了灵活的转移能力与超强的火力于一身。

  在平坦的草原上,敌人的骑兵根本就冲不开它的火力封锁线。

  表现好,需求就大,兵工厂这边自然要多开一些产线。

  剩下的迫击炮车间、火炮车间,董书恒都没有过去。

  他又去了一趟远处的弹药厂。弹药厂的位置比较偏僻,位于河畔,周围没有任何的人烟。这就是弹药厂的特点。

  弹药厂现在已经投产了无烟发射药和黄色炸药,所以其中有一部分独立的区域看起来像是化工厂一般,有高大的反应罐。...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