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七一章 第三次华沙战争-第3/4页



  “切,你那么大年纪,人家收不收啊,你看城外那些兵,可全是小伙子。”另外一名清军立马给他浇了一盆冷水。

  复兴军中的士兵确实都是年轻人居多,包括大多数的年官,都是年轻人,除了一些中途进入复兴军的将领,复兴军中的将领也普遍不超过三十岁。

  这样一个团队,注定是朝气蓬勃,充满活力的。所以暂时董书恒还不用担心的他的手下缺乏进取之心。

  他现在最大的烦恼就是,手下的将领打的太快了,华夏政府这边根本就跟不上他们的脚步。

  比如最近的消息,高云的骑兵旅竟然打到了伊聂谢河以及鄂布河的上游去了。

  还占领了沙俄重要的城市阿穆哈拜。

  打就打吧,但是要是占领就不一样了。

  董书恒这边必须要要调官员过去,调移民过去,还要有军队驻守,得防着沙俄后面的反扑啊。

  董书恒将这次与沙俄之间的战争称为“第三次华沙战争”。

  这名称有些怪怪的,但是没毛病。哪三次呢?

  第一次就是淮海军占领庙街那一次。那时新生的南洋水师打败了沙俄的鄂霍茨克海军,收复了庙街,保住了库页岛。

  第二次就是第二年穆拉维约夫组织的沙俄军队对于庙街的反扑。这次复兴军全歼了穆拉维约夫率领的东西伯利亚军队。

  收复了月湖以东以及黑龙江上游的广大地区。

  并且占领了东西伯利亚重镇雅库茨克,控制了勒拿河以东地区

  这第三次战争的规模更大,直接纵贯南北,战场跨越了上万里路。从雅库茨克一直延伸到了伊犁。

  沙俄的对于领土的执着从中可见一般。董书恒认为随着华夏夺回的领土越多,沙俄的反扑也就越加的严重。

  西伯利亚现在还是沙俄的偏远之地,华夏收服了这些地方,根本就伤害不了沙俄的根本力量。

  沙俄的资源和人口依然在东欧。那里才是他们的根本。

  华夏收服失地,只是让沙俄明面上的领土面积减少而已。而沙俄依然是一个东欧大国。

  可以预见,沙俄的反扑必然还将继续下去。

  所以,为了不给国内的经济建设带来过大的负担,董书恒并不想现在就占领过多的土地。

  不过高云占领的阿穆哈拜商就在唐努乌梁海的边上,算是沙俄安插在华夏边上的一颗钉子了。

  就连董书恒自己也觉得那个地方应该掌握在华夏的手中。

  这座城市华夏就姑且收下了,那里可以作为唐努乌梁海行省的省会。

  不过,董书恒还是下令给高云,不允许他占领远离本土的城市,一切以消耗沙俄在西伯利亚的存在为立足点。

  在西伯利亚这样的地方,要建立一个据点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初期要从后方调来很多的资源。

  不过要在这里毁掉一个地方,可能仅仅需要一把大火。

  因此高云接下来的行程中严格地执行了烧光、杀光、抢光的政策。

  抢来的东西和人全部让大盛魁的驼队给押运回去。这次大盛魁将漠北草原所有的驼队都派了上去。

  这也许是他们这么些年做的最大的一笔买卖了。

  高云的方法跟沙俄人的一样。抢劫的时候后面带上一个收脏的,才是标准的操作。

  至于要人干嘛?沙俄的女人回去可以帮着生孩子,男人可以做苦力修路挖矿嘛。

  漠北草原百废待兴,接下来肯定要开始大建设时期。这些俘虏也是很重要的资源。

  齐彬已经带着支援的士兵到了乌利雅苏台城,开始队漠北进行经济上的规划了。

  他本身就擅长搞洋务,而且有着充足的经验。董书恒放权给他,看他能够将漠北的经济搞成什么样子。

  齐彬只跟董书恒要了一支矿产勘探队,又从研究所里请了一些农牧业的专家。

  董书恒知道齐彬是已经把准了漠北的发展方向了。

  回到了绥定城外的战场之上。

  战争的最后阶段,左季高率领的后路军终于赶到了战场。

  他们一看战场上的形式,发现仗都要给前军给打完了。后路军心中就气不打一处来,卯足了劲儿冲上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