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六七章 西域烽火起-第3/4页



  其中陆军第一师作为复兴军中的老牌主力,更是全员换装了了54式步枪。

  一师依然由王从志率领,同时王从志还兼任西路军的副总司令。

  左季高担任西域的大都护兼任西路军的总司令。权力极大,算是军政一把抓的地方大员。

  王从志作为董书恒的嫡系,率领最精锐的一师在西域,也未必不是对左季高的一种钳制。

  董书恒自然是相信左季高的,但是西域这个地方与中原相隔万里,道路不便,除非哪天董书恒规划中的铁路通车了。

  不然,董书恒是不可能完全放心交到一个人的手中的。

  原本的伊犁将军府,现在改成了左季高的大都护府。

  此时,府内将星云集,一场紧急的军事会议在这里举行。

  另外一边,烽火还在继续向东传递,就如同一条巨龙伸展开了自己的身体。

  烽火从伊犁传到了轮台,又传到了哈密,然后顺着玉门关、嘉峪关沿着长城一路向东。

  许多长城上的烽火台已经破败不堪。

  自清以来,长城的作用逐渐衰弱,失去了往日的维护,许多地方破败不堪。

  在一个似乎是废弃的烽火台中,一个穿着明军号服的老卒颤颤巍巍地点燃了烽火。

  长城之上很多地处偏僻的烽火台,都一个跟着一个点燃了烽火,似乎的先祖的英灵护卫一般。不知道哪里冒出来的老卒,按照祖辈的交代,忠实地履行了自己的家训。

  “烽火起,传万里!”

  新京城,董书恒正在组织邮电部的官员开会。

  会上董书恒给邮电部下达了死命令,必须要在年底之前建立华夏的邮电传递系统,只要是在华夏的土地上,邮电的信件就必须要能够到达。

  同时,董书恒要求除了西南高原以及极北之地以外。年底前,电报局必须要铺设好各地的电报网络。这其中包括西域地区。

  相对于西南高原和极北之地,西域的电报铺设更加的容易一些。

  几千年来,华夏中原到西域已经形成了一条成熟的道路。沿着河西走廊向西到哈密、吐鲁番、轮台、伊犁,向南就进入山南库车、阿克苏、喀什、葱岭。

  董书恒希望电报至少能够通到西域的伊犁,今后那里将会是华夏和沙俄对抗的前线。

  沙俄在远东地区接连失利之后,一定会将目光放在华夏的西域,那里距离沙俄的核心区域较近,对于沙俄更加的有利。相比于远征远东地区,进攻华夏的西域,对于沙俄更加的有利。

  “总统,西山烽火起了。”会议正在召开魏玉祥跑了进来,打断了会议,这是很少有的事情。

  “怎么回事?”董书恒问道。

  事情有些诡异,复兴军要是传递消息也是用哨骑或者电报。

  烽火这种古老的传递信息方式早已经被复兴军摒弃了。

  “已经派人去西山问过了,是西山的一个老卒点燃的。那里的烽火台早已经撤销,并无戍卒。那老卒只是世代驻守在那里,现在就将家安在烽火台附近的村中。”

  “其家人说,今天老卒见到了长城西边的烽火台点燃了,就疯了似的让自己的儿子们抬着他上山。带着一直存在家中的狼烟燃料,径直上了烽火台。”

  “然后就,不顾家人反对,点燃了烽火。”

  “五峰黑烟,意味着有五万大军压境。烽火从西边传来,说明是西疆出现了敌情。”

  忽然之间,董书恒明白了。

  沙俄和哥萨克的联军到了西域了。同历史上一样。只是董书恒没想到自己是以这样的方式得到这个消息的。

  “诸位,已经荒废了百年的烽火传讯,在关键时候还在履行着自己的使命。长城边的那些老卒,没有拿过国家一文钱。”

  “他们仅仅是靠着口口相传,将传讯的使命传承了下来。你们这些华夏的邮电人,是不是也要像他们学习,学习这些老戍卒的精神。我们华夏民族为什么能够生生不息地传承下来,就是因为无数这样的华夏儿郎,这才是华夏的脊梁啊!”

  今日,董书恒说得有些激动。

  刚才邮电部的部长跟董书恒提出了很多的困难。现在听了这事儿,忍不住地下了头,他感觉到了羞愧,无尽的羞愧。...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