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一三章 山东易帜(求票,求订阅!)



  咸丰五年,华夏农历的二月,天气已经转暖,尤其是在长江以南的南方,春耕已经开始。

  从南到北,通过油菜花的长势就能够看出气候的变化。

  春天似乎的是从南往北,一路漫步,走到哪里就向大地洒下无尽的气机。

  所有的淮海军农场现在都有一个统一的名字,叫做——“复兴农场”。

  淮海之名,承载着复兴军的起步与成长,已经正式地成为历史。

  淮海军要以复兴之名坐上掌舵人的位置,自然是要给自己换上一个新的马甲。

  各地的复兴农场率先打开了春耕的序幕,牛马拉着的耕犁翻起土层,露出了地下黝黑的泥土。

  鸟粪肥被洒在土层之上,这种肥料最好的情况下能够让收成提高到原来的三倍。

  这意味着相同的土地可以养活以往三倍的人口。

  华夏是世界上最早出现农耕文明的地区之一,农业技术得到了几千年的发展。

  但是这也有一个弊端,很多地方的土地都经过了千百年的耕种,土地的地力消耗严重,光是依靠原来的农家肥,对于产量的提高不是很大。

  所以,过去的上千年,华夏土地上的农业产出没有太大的变化。

  人口也因此维持在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平衡线上。

  明朝中后期,随着海外贸易的发展,玉米、甘薯、土豆等高产作物的引进,才让近两百多年,华夏大地上的粮食产量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人口数量也达到了一个新的层次。

  不过这几种作物也有自身的缺点,比如甘薯和土豆不容易保存。玉米的口感不好。稻米和小麦才是主流的粮食作物。

  复兴军的农业研究所,有着一套粮食作物培育的方法,他们已经在尝试培育优质的小麦以及水稻。一支考察队被派到了南方寻找优质的野生稻种。

  农业以及粮食问题从古至今都是一个国家的头等大事,董书恒自然不会忽视这个问题。

  还好,他的手中有大量的农场,可以作为农业新技术以及新品种推广的载体。

  这和满清皇室手中掌握的皇庄不同,皇庄只不过是满清皇室压榨农民攫取利益的一个工具。

  那些管理皇庄的太监也不会利用皇庄去发展农业技术。

  ……

  济南府是满清山东行省的省会,辖领1州15县:德州和历城、章丘、邹平、淄川、长山、新城、齐河、齐东、济阳、禹城、临邑、长清、陵县、德平、平原县。

  历城就是济南府城的所在地,同时也是山东巡抚衙门的所在地。一直以来山东都是不设总督的。

  桂中行刚刚五十多岁,正是政治生涯的黄金时期,他虽然是旗人,但是并没有什么深厚的背景。

  从徐州知府立功调任山东巡抚之后,桂中行在掌政的初期,将主要的精力放在了建立新军和剿匪之上。

  对于山东的政坛并美有做出什么样的改变。所以给人一种宽厚的形象。

  咸丰三年,桂中行创立了山东新军,并且派往各地剿匪。

  山东境内多响马,各地都有山贼占山为王。特殊的丘陵地形,让官府对这些响马和山贼无能为力。

  但是,山东的新军却是战力了得,剿匪从未失手,半年时间在山东转了一圈就将响马剿灭得七七八八。

  有了这支新军作为后盾,桂中行的施政手段突然间来了一百八十度大转弯。

  他开始在山东各级官府安插自己的人,有了新军的震慑,地方上的府县官员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因为桂中行没有去动这些主官的位子。他安插下来的人要么是辅官要么就是吏员,这些安插下来的人倒是都非常有能力。

  这也给那些基层府县官员,省了很多心,谁都想要手下能有几个能办事儿的人。

  只是这让他们放不开手脚贪赃枉法,倒是让这种事少了很多,因为衙门里有巡抚的眼线,这些满清的地方官自然会收敛一些。

  咸丰三年以及咸丰四年山东境内少有地过了两年安稳的日子。

  加上山东上下鼓励移民的政策,也缓解了山东境内的土地矛盾。

  府城济南,是个风景秀美的地方,四周被葱葱郁郁的山丘包围起来,城内有很多泉眼,围绕着这些泉眼是一个个坊市以及精美的园林。...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