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个单章:制度与风气-第3/5页





    以当时的兵民比例而言,幽州人口至少也有170-180万。而天宝年间户籍人口只有146万余,除了多年和平带来的经济社会发展,人口增加外,还有就是本书提到的大量部落黑户了。

    再一个佐证。《太平寰宇记》记载的唐后期幽州8县96乡,比起开元年间是增多的。这就是低频率战争下大体和平时,发展一百多年后的结果。

    可以明确地说,幽州镇在黄巢之乱前后,其户口已经超过天宝极盛时期。接下来因为参与高强度的藩镇战争,加上契丹崛起,人口有所损失,但在后梁初年,幽州的人口比起天宝时期,少不到哪去。

    从成德、幽州二镇的情况来看,河北人口在黄巢之乱前后,即便没有鼎盛时的1100万,也差不到哪去。黄巢之乱后、后梁建立前,人口有所损失,但并没有伤筋动骨。

    到了朱温晚年,河北多次成为主战场,人口损失速度加快。

    后晋年间,契丹入河北,大肆烧杀掳掠,这是损失急剧放大的阶段。

    河北只是一个缩影。

    关中、河南都经历过这个过程。尤其是五代朝代更替,河南遭灾最重,以至于到了后周郭荣时期,整个北方除河东、幽州,竟然只有1200万人。

    到了这份上,再头铁的武夫也没话说了,因为他们自己也在这个过程中损失巨大,妻离子散,家徒四壁,没有一个人是赢家。

    再加上五代朝廷不断削藩,为此献祭了好多个皇帝。到郭荣去世前后,成果斐然。于是人心思定,没人想折腾了。

    人心思定,就是社会共识,就是价值观,就是社会风气。

    再回到之前的故事。

    作为镜像对比,赵匡胤其实也赖过账。灭南唐,最终发放的赏赐与战前许诺的赏赐不符,缩水严重。

    但武夫们没作乱,认了。有没有发现心气方面的变化?

    当然也不是没有副作用。赵二在幽州城下,好好领教了一把阵前讨赏。因为他也赖过账,赵大、赵二兄弟就没一个讲话算数的,全他妈忽悠人,于是临阵邀赏,要你好看。

    再说下北宋的军事制度,它是怎么来的。

    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杀将驱帅之事屡见不鲜。

    节度使们有没有想过办法解决?答案是一直在努力。

    比如好多人吹嘘北宋压制武夫的训练、后勤、指挥分离,其实中晚唐节度使已经搞了。

    在大一点的藩镇,都教练使是最先出现的,把士兵的训练权拿走了。

    随后出现了供军使,把后勤供应权拿走了。

    接着都虞候司的设立,将领们不出征时,到都虞候司打卡上班,接触不到军队。

    其实和北宋差别不大了。

    幽州李全忠作乱,是因为他带兵出征,在易州被义武军击败,班师时惧怕责罚,半路造反。

    因为主力都被李全忠带走了,留守幽州的兵少,节度使李可举绝望之下,全家**。

    李全忠为什么不等回幽州后再作乱?万一留守幽州的兵拼死防御,你破不了城呢?

    答案其实很简单,他回幽州后,就要交卸兵权,作不了乱啦。

    广德二年(764),诏令河中藩镇兵西行,抵御吐蕃。部队集结起来了,当天晚上,“军众喧噪,劫节度使崔寓家财及民家财产殆尽,皆重装而行,吏不能禁。”...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