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九三章 王筠-第2/3页
“太公宽限一下嘛!十天好不好……”
“不行!”
“真的,十天就够筠儿长记性了!真的十天……”
阁楼的窗户被最后一个下楼的丫鬟关上了,里面的声音也越来越远。
而阁楼外,一个写有“王”字的灯笼挂在檐角,在寒风中飘飘摇摇。
..........
冬日的雨夜安静而又寒冷,西院房内一盏油灯明亮,灯下披着青衣长袍的俊秀年轻人正翻看着记载于绢布上的一行行文字。这是一份关于沥阳吴氏的详尽情报。
沥阳,位于江北淮南郡,从建康迎江而上,需要一天一夜的行程。
吴氏原本只是沥阳县内的一个普通士族,根基并不在建康周围,其家族子弟也只是在县城内任职一些地方官,最多能升至郡府任职。
直到五六年以前,在吴氏世代所占有的一座乌横山中发现了大量的慈石和赭石,淮南郡府才改变了对吴氏的态度。
而当时又恰逢吴王大军在蜀地惨败,吴王府极度需要稳住自己的势力,眼光独到的柳氏这才因此看中了吴氏。
经过一番交涉和拉拢后,柳氏基本控制了沥阳吴氏,并将其所据有的乌横山完全划入了吴王府的产业内。
永嘉四年,吴王府在蜀地惨败的两年后,开始有余力重整军备,于是在建康与沥阳中间的崔莨镇置办了这座规模庞大的锻造房,由柳氏掌控,正式开始生产兵械。
后来,洛阳城破,中原沦陷,吴王在江左重整朝纲,并于去年十月在建康登基,柳氏家主柳湛则被封安兴侯,执掌太尉府,吴氏也跟着水涨船高,许多子弟开始进入建康为官,成为朝廷所依仗的淮南大族。
而崔莨镇的锻造坊自然也升格为江左一带最具实力的冶炼锻造坊,专门负责如今的京师——建康驻军的所有军备供给。
只不过如此重要的锻造坊,当然是归于太尉府直接管辖,牢牢掌握在柳氏手中,吴氏只能听其差遣罢了。
但这些从沥阳运来的慈石和赭石毕竟属于吴氏名下,所以他们从中分取一点,锻造一些简单饰物或农具,卖给城中商贾用来盈利,也是无可厚非的。
而这其中,唐氏商行便是一个大买家。
因为唐孚的书房内只有关于建康本地一些老世家的书籍,所以叶玄是在看了从兰府取来的这些资料情报后,才算对此完全了解清楚了。
叶玄也明白,以柳氏的谨慎和狡猾,像通敌这样的大案,是一定不会亲涉其中的。
另外,崔莨镇的锻造坊虽然隶属于太尉府,但无论是王氏周氏,还是谢氏鲁氏,都有势力牵涉其中,所以柳氏不敢私自在这里做文章。
而从上次他和利无极的分析中来看,吴氏用分取出来的慈石和赭石打造饰物和农具或许也只是一个幌子,这其中应该还有更加隐秘的一些事。
当然,更让叶玄笃定这一猜测的,是他在与吴氏来往密切的几个氏族中,发现了平城余氏影子。
平城县位于淮南郡北境,其中有淮河支流穿城而过,中原大乱以来,也曾遭遇过几次胡寇的侵袭,不过好在规模并不大,再加上当地的县令县尉应对得当,也一直还算太平,而自北伐以来,这里的局势便更加安稳了。
出了平城往北,走上不过十日行程,就能到达济州的黄河南畔,再逆流西上,便可直抵洛阳以北的诸多地方。
序右使早已查明这个余氏其实就是柳氏通敌的前卒,并暗地里向独孤部走私过几次兵械甲胄,犯下的罪状足以灭九族。
但之所以留到现在还没有拔掉,是因为他在听了叶玄有秘密入京的计划后,决定暂时不要打草惊蛇。
而如今虽然仍然不可能以通敌之罪扳倒柳氏,不过利用这一点尽可能打击柳氏的附庸势力,还是值得的。
这个晚上,在淅淅沥沥的雨声中,叶玄看书看到了很晚,也想了很多,莫澜在房中陪着他,又趴在一边不知不觉的睡着了。
直到四更时分,叶玄才感觉到了乏意,伸了个懒腰后,看着已经熟睡的莫澜笑了笑,然后将她拦腰抱起,送回了她自己的房间。
往后几天,都是阴雨连绵的天气,叶玄几乎没有外出,专心分析着手里从兰府得来的资料,并做了一些细致的安排。...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