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九章 误会-第2/3页



  纵然已是深秋时节,但营寨前的滁水,依旧是人声鼎沸,族里身强力壮的年轻儿郎策马狩猎后,一回寨中便一头扎进清澈凉爽的滁水里。

  数十名年轻儿郎在滁水里翻江倒海,激起一片一片高扬的水花,引来河边洗衣洗菜的年轻女郎一阵又一阵的吆喝和笑骂,氛围甚是和谐欢乐,热闹非凡。

  但伊娄林只是静静坐在厅堂中,望着院落中的那一簇青竹,痴痴出神。

  她并不会到滁水边凑这一番热闹。

  一方面是因为这几日,阿兄明令禁止,不许自己出远门,说是晋军打来了,要攻洛阳城,对族人的外出,也多加约束,尤其是晚上,更为严厉。

  当然,另一方面是因为,在她的印象里,滁水应该是平静宁和的,映照着漫天星辰,浮动着银色的光辉,就好似天地间的一串曲谱般,谱写出一曲低沉悦耳的绝美音韵,如诗如画,令人心境空明,而不是像现在的这般嘈杂喧闹。

  所以,她宁愿选择呆在这有些冷清的厅堂之内,享受着一个人的宁静。

  而至于她那作为单于的兄长,则每天都会领着部族内的精壮族兵到周边去巡防,不到三更时分是绝不会安心回来的。

  伊娄林也曾经劝过兄长,实在不行就举族搬迁,大不了再回曾经策马奔腾的草原去。

  但她那阿兄却好似仍有一份侥幸,不过在她看来,恐怕更多的是有一些不甘,伊娄染信奉佛理,相信所谓的善恶轮回,所以可能会觉得:若是伊娄部不进犯晋军,那晋人就不会拿他们怎么样,一直驻留此地应当无妨。

  伊娄林想着想着,从胡床上起身,向着厅堂外走去。

  转过门廊,伊娄林看了一眼那间一直空出来的客房,慢慢走下阶梯,信步来到了那一簇青竹旁。

  如雪月光下,她伸出手去,摘下两片竹叶,轻轻叠起,抿在红唇之间,缓缓呼出一口气,然而,却依旧发不出任何声音,更别说奏出一曲优美的音律来了,她已经记不清这是自己多少次的尝试了。

  呆呆的在青竹下伫立片刻后,伊娄林捏着两片竹叶,慢步回到了自己的厢房之内。

  窗前的木案上,还摆着自己昨夜临摹的字迹:

  “瞻彼淇奥,绿竹猗猗。

  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瑟兮僩兮,赫兮咺兮。

  有匪君子,终不可谖兮。

  ......”

  虽然还是那一篇《淇奥》,但字体已显然不是那范本上的隶体书法,而是透着一丝旷达与放纵的行楷,与叶玄默写的那一篇《七哀诗》颇为神似。

  这九个月以来,伊娄林几乎每天都会执笔写下两篇诗来,一首是临摹从叶玄那藏起来的《七哀诗》,另一首便是仿照叶玄笔下的行楷,一笔一划的书写这首《淇奥》。

  时至今日,伊娄林笔下的字迹与叶玄留下的那首《七哀诗》已有八分相近,但仅限于这一首《淇奥》,对于其他诗词,她写不出那一手行楷来。

  忽然记起阿兄昨日说起,晋军攻陷了曲邑和甫丘,兵锋已经直指洛阳了,但即便如此,也丝毫没有那个人的消息。

  伊娄林看着席案上的那首诗,不禁心中默念道:“瞻彼淇奥,绿竹猗猗。有匪君子,人在何方......”

  伊娄林此刻并没有再提笔临摹,而是取出那支一直被她藏在枕下的长青笛来,双目凝视那依旧青翠的笛身,白嫩的手指摩挲着笛尾那一块被烧焦的痕迹,陷入深思之中。

  然而,伊娄林正出神时,屋外忽然响起的一声呼喊,却将她即刻拉回了现实。

  而这一声呼喊也不由得让她顿时一惊,一股凉意刹那间袭遍了全身。

  “晋军来了!晋军杀来了!!!”

  伴随着屋外的疾声呼喊,整个部落瞬间慌乱起来,而伊娄林也急速的收起长青笛,快步跑至院内,正欲开门出去,那木质的院门却忽然从外面被猛地撞开了。

  伊娄染撞开门,一边喘着粗气,一边对那伊娄林道:“小林,赶快带上你嫂子,带着族里的女子往云山上逃!快!晋军的骑兵来了!”

  “来了多少?”

  “两千以上!别啰嗦,快点,带着族里能逃的赶紧逃!”...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