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0章 剿匪新策略-第2/3页
对于第一点,他认为天下大势好比人的身体,京师是头脑,宣、蓟诸镇是肩臂,黄河以南、大江以北的中原之地是腹心。
如今形势是烽火出现于肩臂之外,乘之甚急;流寇祸乱于腹心之内,中之甚深。
外患固然不可图缓,内忧更不能忽视,因为它流毒于腹心,如果听任“腹心流毒,脏腑溃痈,精血日就枯干”,徒有肩臂又有何用呢?所以他主张先与刘元昭这边和谈,稳住京师附近的局势,专心致志、一鼓作气的剿灭农民军。
对于第二点,他建议增兵十二万,其中步兵七万四千人,马兵三万六千人,并增加饷银二百八十万两,采取均输、溢地、寄监学生事例、驿递四个途径。于是崇祯帝在他的建议下先后向民众加派剿饷和练饷。
之前崇祯手中还有些钱,但是经过剿匪一事,花的不多了,而且满清被灭,他又少了一大笔收入,不得已只能增派辽饷。
至于之前文武百官士绅富商踊跃捐赠的局面,在刘元昭领兵撤退之后,就没再出现了。
杨嗣昌所提的三点纲领,都是为了实现他“四正六隅、十面张网”的围剿计划来服务的。这一计划的执行依靠的是五省总督洪承畴和五省总理王家桢的配合。
洪承畴已在围剿农民军的过程中颇建功勋,但王家桢被杨嗣昌认为是个庸才,不堪此任,于是杨嗣昌经密友礼部侍郎姚明恭的介绍,向崇祯帝推荐了两广总督熊文灿接替五省总理。
熊文灿,四川省泸州市叙永县人,万历三十五年进士,授黄州推官,历礼部主事、郎中,山东左参政、山西按察使、山东右布政使,兵部侍郎、尚书等职。
崇祯元年擢右佥都御史,巡抚福建。崇祯十年四月,任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
崇祯十一年五月,文灿仍行前策招抚张献忠、刘国能投降,而张献忠名义上是归顺明朝,实际是向熊文灿催索饷银,屯兵数万于谷城,伺机而动。
崇祯十二年五月,张献忠再起,势如破竹,熊文灿因此次抚局失败而被捕入狱,次年被斩。
崇祯帝听杨嗣昌提议熊文灿接任,对于熊文灿,他只有一个模糊的印象,于是就先派人去调查。
熊文灿不知道啊,热情地接待了朝廷的派来的这位宦官,金银财宝赠送,胡吃海喝十日。
宦官以前深居宫中,在抠门皇帝崇祯的约束下过得紧巴巴的,哪见过这样的大场面,现在当然心里也很爽。
有一天在酒席之上,大家又喝高了,宦官谈起中原地区的农民起义,熊文灿听罢醉醺醺地拍案说道:“诸臣误国耳。若文灿往,讵令鼠辈至是哉!”
宦官一听,心想皇帝在宫中也是这样骂那些大臣王八蛋的。
看来熊文灿跟咱是一条心的同路人,随即也亮出身份:“我这次不是到广西去采购的,我是陛下派来对你进行考察的。你有当世之才,朝廷没有你没法消灭这群泥腿子。”
熊文灿一听就吓尿了:我哪里是去剿匪的料啊!我只是喝高了说着玩玩的,大人千万不要当真啊。
尽管熊文灿一再陈述自己‘五难四不可’,宦官告诉他:“我会把事情如实地向陛下汇报。如果陛下做出了决定,到时你也不要推辞了。”
熊文灿只得答应,送走了宦官的车马,一屁股瘫坐在地上......
宦官回到了宫中,向崇祯一五一十地汇报了熊文灿的情况。如此,崇祯当即就决定了熊文灿的任命。
他被任命为兵部尚书兼副都御史,负责南畿、河南、山西、陕西、湖广、四川的军务,全权镇压农民起义。
熊文灿清楚自己是块什么料,根本没法彻底消灭农民起义,决定采取以安抚为主的策略,这下反而被农民起义军看出了弱点。
张献忠名义上投降了熊文灿,实际上不断要钱,暗自在谷城中囤积了一万多起义军。时机一旦成熟,就再次反叛,打得明军一败涂地。
最后纸包不住火,熊文灿被革职下狱,第二年以抚议误国罪在京城西市被斩首示众。
洪承畴和孙传庭联手重创了闯军,杀了高迎祥,但是闯军在李自成的带领下,又形成了一股大势力,特别是洪承畴、卢象升以及孙传庭都被调走,大量官兵也前去勤王,让李自成羽翼渐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