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9章 满清已亡,启用杨嗣昌-第3/3页



  他字文弱,一字子微,自号肥翁、肥居士,晚年号苦庵,湖广武陵人,明朝后期大臣、诗人。

  兵部右侍郎兼三边总督杨鹤之子,万历三十八年进士,崇祯十年出任兵部尚书,翌年入阁,深受崇祯皇帝信任。

  面对内忧外患的时局,杨嗣昌提出“四正六隅、十面张网”之策镇压农民军,同时主张对清朝议和。但他的计划没能成功,于崇祯十二年以“督师辅臣”的身份前往湖广围剿农民军。

  他虽然在四川玛瑙山大败张献忠,但随后被张献忠致敌战术牵制,疲于奔命。

  崇祯十四年张献忠破襄阳,杀襄王朱翊铭,杨嗣昌已患重病,闻此消息后惊惧交加而死,享年五十四岁。

  杨嗣昌其实是一个比较软弱的人,在原本的时空,清军第三次入关的时候,他就是主和派,眼看着卢象升被清军包围战死。

  在卢象升死后,因为私怨,苛待卢象升。卢象升死后,杨嗣昌怕他没死,以后会报复他,派了三个巡逻兵去查看。

  其中一人叫俞振龙,告诉杨嗣昌,卢象升真的死了。在杨嗣昌而言,希望手下人说卢象升没死,他就可以把怯懦畏战之类的罪名加到卢象升的头上了。

  顺德知府上奏卢象升的死状,杨嗣昌故意刁难,过了八十天卢象升的尸体才得以收殓。

  第二年,卢象升的妻子王氏请恤,第三年,卢象升的弟弟象晋、象观又请,都不允许。

  直到杨嗣昌剿张献忠失败自杀后,朝廷才赠卢象升太子少师、兵部尚书,赐祭葬,南明福王时,追谥忠烈,建祠奉祀。

  不仅如此,杨嗣昌还和孙传庭有矛盾,崇祯十一年八月,多尔衮、岳托率清兵分路从墙子岭、青山口入长城,明京师戒严。

  督各路入京勤王之兵的总督卢象升在巨鹿阵亡。明廷遂召孙传庭、洪承畴主持京师防守,升孙传庭为兵部右待郎兼右佥都御史,指挥各路援军。

  孙传庭抵达京郊后,由于他和主和派的杨嗣昌及中官高起潜矛盾颇深,崇祯帝降旨不准他入京朝见,而洪承畴则在京郊受到慰劳,并奉旨进殿拜见崇祯帝。

  孙传庭对此不平待遇自然大为不满。杨嗣昌任洪承畴为蓟辽总督,并主张将陕西军全部留下,用于守卫蓟辽。孙传庭对此极力反对,认为“秦军不可留也。留则贼势张,无益于边,是代贼撤兵也。”杨嗣昌对孙传庭的意见置之不理,孙传庭对此不胜忧郁重重,以致耳聋。

  崇祯十二年,朝廷调孙传庭总督保定、山东、河南军务,孙传庭立即上疏请见皇帝,但因杨嗣昌的百般阻挠而未成。孙传庭心中愠怒,引病告休。

  但杨嗣昌仍不放过,言孙传庭称病乃推托之举。崇祯帝大怒,将孙传庭贬为平民后,又将其禁囚,以待判决。

  可以说杨嗣昌虽然有点才能,但是此人无德且软弱,破坏了明廷最后的希望,不仅坑死了卢象升,同时也害的孙传庭被关进监狱,导致大好的局面崩坏。

  在洪承畴调任蓟辽总督,孙传庭下狱之后,被打的只剩下十八骑的李自成来年进入河南,拉起百万大军,开始了灭亡大明的征途。

  如同历史一样,崇祯刚启用杨嗣昌,就得到了满清被灭的消息。

  杨嗣昌当即就和崇祯说,秘密的与刘元昭议和。崇祯对此有些犹豫不决,事情就搁置下来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