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瓜农论战(上)-第3/5页
想着唱戏出身的父亲,想着父亲在那个文化浩劫期间的遭遇,想着父亲每次教育自己所说的那些车轱辘话,总是那么的翻过来倒过去。王启年心里感觉到似乎父亲已经知道事情的真相了,所以才用他的前妻的故事来提醒自己。父亲当年与前妻离婚,就是因为前妻出轨。父亲的话里话外到处都是这意思,希望自己不要因为那样的女人而荒废自己的一生,那样做很不值得。于是王启年装作郁闷烦躁的将头埋入枕头,假装沉沉的睡去。
母亲看着装睡的王启年,担心的说道:“孩子你可不能这样,你现在也已经有了孩子,那个孩子还那么小,你得负起责任来。你每天这么浑浑噩噩的,那孩子长大后可怎么办。你是孩子的榜样,你得重新振作起来。想我当年,兵荒马乱的拉扯你们三个兄弟,你父亲又常年不在家,我容易吗?我其实当年就不应该找你爸,我当年就应该丢下你爸,我自己一个人跳上火车,我就应该去延安。我要是去了延安,我现在就会是一个真正的“角色”,我就会离休,我就不用每天都伺候你爸,我得有人伺候。哪像你爸,最后竟然选择跟了阎锡山,真是做的好选择,真是太愚蠢,没有眼光。这男人啊,就是得有眼光,只知道他前妻跟了一个卖鸡蛋的,可是却总是不说,那个卖鸡蛋的后来成了谁?英雄不论出身,只有你努力,你就一定会成功?你现在不过只是死了老婆,我当年全家都死在鬼子的刺刀下,我从太原的万人坑了爬出来,我是被一个放羊的救出来的,可是那也不是一个好人,我不是还好好的活到现在,这男人就是不如女人,男女之间,不就是那么些事情吗?哪里还用的寻死觅活的……”
听着母亲又一次开始回忆她的那激情燃烧的岁月,想着青衣出身的母亲,想着她每次说的如同发生在戏曲故事里的往事,是她人生如戏还是戏如人生。王启年知道母亲也知道事情的真相了,男女之间不就是那么些个事情吗?谁还不知道,谁又不会知道。自己就是这人生的一出戏,到了曲终人散的时候,不是自己的戏已经结束了,而是又一出新的戏又要在舞台上演出。过去了的就过去吧,人生如戏,每个人都不能停止演出。那个李芳不过是一出戏的一个人物而已,自己的演出也许才刚刚开始。于是王启年装作更加烦躁的将自己的头埋了起来,他不想让母亲看出他内心深处的软弱。
王启年听到大哥小声的说道:“三弟啊,你可不能这样。你还有大把年纪,不能这么挥霍。你可以多看看书,提高自身的修养。我听说国家马上就要重新开始高考了,你可以再学习,说不定还能考上个大学。我跟你大嫂就没有什么共同语言,每天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你跟她说赵高的指鹿为马,她跟你说赵高那小子她认识。你跟她说三国关羽,她跟你说她知道他是隔壁卖瓜的小贩。这人啊,就得找到一个能与自己谈的来的。我觉的你可能现在感觉失去李芳很痛苦,可是往远了想一下。你在与她最好的时间失去她,远远要比你们将来相互之间相看两厌的时候分开要好。反正总会有这么一天,我个人觉得早来总比晚来好……”
王启年想着自己当年就是因为看不下书,才学的厨子。再说学习有什么好,大哥你还不是现在矿山开石头,做苦力。你念得那个中专又有什么用?是啊是对大哥没有用,可是对自己呢?大哥也许早就看出事情的真相了。李芳一直对自己没有文化耿耿于怀,还常常嘲笑自己对历史知识的无知。一定是这样,也许大哥早就知道。因为自己没有文化,与李芳没有共同语言,李芳最后才会那样的话,是啊大哥现在指桑骂槐的水平越来越高了,果然是个文化人。他刚刚举的例子,一个赵高,一个关羽。一个是太监,一个是二哥,是啊自己就是那个二哥还是个太监,所以李芳才会找一个有共同语言的不二的男人,而不是自己这样的太监二哥……
二哥看着还是没有反应的王启年,有些埋怨的说道:“启年啊,也不是二哥埋怨你。这弟妹是走了,可是这人生不是还得继续吗。想想二哥我,当年受了多大的罪。我从那么高的楼上跳下来,我感觉我都已经死了。我所受的打击有多大,最后我还不是都挺了过来了吗?这人啊,就没有受不了的罪,有时候你只要眼睛一闭一睁,那事情就过去了。过去了怎么样?也许吧,你的生活才刚刚开始,或者可能你的又一次新生活开始了。我决定把你现在对生活的态度写到我的新剧本里,作为一个反面教材。另外最近啊,你二嫂也有些反应。是啊,你看我跟你二嫂在一起有多么的不容易。我让她冲破了原来家庭的枷锁,她放弃了原来的丈夫孩子,毅然决然的为了二哥我的才华跟我走到一起。所以我现在就应该对她更好一些,让她知道什么是真正的爱情,什么是真正的家?你千万不要把她看成是一个无耻的女人,这人的一生就应该轰轰烈烈的爱一次,哪怕要面对整个世界世俗的眼光,我们也毫无畏惧,勇往直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