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七章 军制构建-第2/2页



  新加入进来的济州青壮则由金永和沈二郎领头,站在最靠近兵营门口的一侧。

  原先的济州士卒们,则由几名济州地方武官领头,站在另一侧。

  这几名武官,在此前试探性的接触中就已经表现出了亲近明使的态度,等到李逸澜接过将印之后,他们更是第一批宣誓效忠,因此李逸澜没有将他们手下的士卒调走。

  三队人泾渭分明,暂时还没有相互之间的交流。

  其中,济州士卒和青壮之间其实还好,因为朝鲜是无定将、无定卒,类似轮流服役的预备役军队,而不是常备军,所以其实济州士卒中绝大部分都是济州本地人。

  士卒之前就是普通青壮,而现在的青壮以前或许就当过士卒,本质上他们都是济州同乡,很多人还有亲戚关系,所以他们之间的关系反而比较密切。

  而李逸澜特意将粮行水手放在中央,为的就是把这两批人暂时分割开来,不让他们之间过多沟通,反而让粮行水手独自被冷落。

  .......

  昨晚李逸澜和曾胜彻夜长叹,两人就起兵之后如何构建军队还有过一番不同见解。

  曾胜主张的是将大明的水手们和朝鲜人分开,以朝鲜军队为主力部队,而大明水手则组成精锐部队,用曾胜的原话讲,就是亲兵。

  李逸澜知道,在明末,绝大部分将领都习惯养一支亲兵,重点培养自己亲兵的力量,而用其余士兵作为工兵甚至是顶上去的炮灰。

  这一开始是将领在粮饷不足的情况下优先培养精锐的权宜之计,但后来逐渐就变了质。

  虽然李逸澜能够理解曾胜的出发点,毕竟这是当时的通用做法,但是用在现在的情况却不太合适。

  “在我大明的土地上作战,即使是亲兵打没了,也可以得到补充。而我们现在身处异国他乡,根本没有办法补充汉人的兵源,一旦一场仗打没了,那就彻底完蛋。”

  “所以我觉得还是要一定程度上把汉人分到部队里去,毕竟鸡蛋不能放到同一个篮子里嘛。”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