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四二二 最后的岁月 中-第2/4页





        只不过,这一点并未实现,因为帝国皇室早就知道,对人口众多的文明国家进行直接殖民,对帝国政府来说,完全就是赔本的买卖。有利是对资本家的,统治成本却要帝国政府来承担。

        后来,随着帝国民智开启,人民普遍变的更加文明,对殖民这种事越发的不能接受,因此直接殖民这种事就不在考虑范围内了。

        随着李昭圭继位,印度与帝国之间关系越发密切,政治关系缓和,经济方面暴热,印地斯坦帝国大规模进口帝国的工业制成品,向帝国出口大量的原材料,两国关系进入蜜月期,当然,印度斯坦帝国与欧洲国家的关系也越来越密切。

        而李昭奕接受禅位仅仅几个月,两国的政治关系再次冷淡下来,经济合作也有了动荡,帝国内部对其不满的声音也甚嚣尘上,当然,对于皇帝来说,这不是问题,他所询问的,是两国关系的未来。

        “对于印度,维持现状,不去管他也就是了。”李明勋对长子说道。

        李君华则是说:“父皇,可印度与帝国不同,终有一日,其制度会走向灭亡,儿臣考虑的是那个时候的事。”

        李明勋微微点头,才是明白了皇帝的意思。

        与帝国的君主立宪制度不同,印度虽然在李昭圭时代,也曾经想进行改革,但国内的军功贵族和特权阶层实在是根深蒂固,因此依旧维持了封建君主**的政治体制,而李昭奕活脱脱的就是一个年轻版的李君度,因此在其统治生涯,印度的政治权力只会更加集中。

        实际上,印度的政治制度,是集合了中国的封建制度与满清的部分创造,又结合了当地民族和宗教情况而形成的。权力已经相当集中,几乎就是封建王权的巅峰了。

        但显然,这种制度是不符合时代潮流的,按照帝国皇室一贯的政治理念,李君度这一支所建立的印度斯坦帝国的政治生命,是远远短于继承自李明勋的李君华这一支,因此李君华才有此问。

        现在印度斯坦帝国不需要帝国介入,不需要帝国帮助,将来呢?

        李明勋想了想:“只要保全你兄长这一支的血脉也就是了。”

        李君华点头,他也是这般想的,在他的心中,帝国的国家利益至上,国家利益更是超越皇族利益,超越任何一个阶层的利益。因此他也觉得,不能因为血脉联系,将来做出损害帝国利益的事,相反,若是符合帝国利益,两国皇族之间的血脉关系,倒是可以利用一下。

        李明勋却说:“昭圭到哪里了?”

        李君华说:“现在应该快到广州了吧。上次联络时,他的船在九龙停靠补给,这个孩子听到您生病的消息,其余的,什么都不顾了。”

        与李昭誉这些孩子不同,李昭圭是正儿八经在李明勋身边抚养长大的,爷孙之间感情很深。

        “新华王国的事,还是要提前准备,尤其是在法理上,一定要处置妥当,有关的四个国家方面尤其如此,这一点,你切要帮助昭圭,不容有失。”李明勋对儿子说道,他轻拍儿子的手,说道:“皇帝,不论圣明还是愚钝,终究会被时代抛弃的,咱们李家的退路就在新华王国,虽说以你的年纪,与你无关了,但为了子孙后代,你还是要多费心才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