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一零六 爪哇海战 上-第2/3页
只是不同的是,哈鲁斯一边命令收紧阵型,一边借助风向的优势缓慢的向大舰队贴近,而李明勋的命令则很简单,收拢阵型,准备对决。
一直到这个时候,双方的差距显现出来,大舰队接下来的战术动作让哈鲁斯在内的荷兰海军将官全部傻了眼睛。
用了两刻钟的时间,大舰队完成了队形重整,原本的阵位序列仍旧没有变,只是战列舰的紧密程度远远超出了荷兰人对战列线阵型的理解。
在调整过后,大舰队三十一艘主力舰长度不过三点三海里,也是说,每艘船只占据二百米长度的阵位,要知道,瑞兽级战列舰的火炮甲板虽然只有五十米长,但是加前后舱室、船艉楼、船舵和斜刺天空的船艏斜桅,达到近七十米,也是说,每艘船之间相距只有一百三十米,这还不到一链距离。
这是可怕的密集程度,密集到哈鲁斯都不敢相信,在这个战列线战术还在摸索的时代,哈鲁斯为代表的欧洲海军将领还都以为所谓战列线是排一排,但却没有想到,还能排这么紧密,合众国海军不怕撞船吗?
实际,大舰队有如此紧密阵型的原因并不仅仅在于训练,还在于有实力作为基础,大舰队之包含了两种战列舰,两种主力舰,一种巡航舰和一种武装商船和两种盖伦船,看起来五花八门,但实际还是有船型可以依据的,这与荷兰舰队那种杂七杂八的舰船相,整洁多了。
天下没有相同的两片树叶,巴达维亚舰队也没有相同的两艘船!
合众国海军,同一船型,排水量差距不会超过一百吨,如果不考虑旗舰的话,排水量差别会在五十吨之内,而且,大舰队之多数都是专业军舰,多数水手也都是专业的海军水手,与巴达维亚舰队那种商船水手为主,另抓壮丁加强的情况完全不同。
除了舰船质量和船员素质,速度与战术也是重要的原因,临近午,又逐渐远离爪哇岛,风速略微有些降低,张开全帆装之后,大舰队速度在三点五节左右,刚刚走出低速区,这是最舒适的作战速度,也是船员们最适应的。当然,李明勋的战术也很重要,他要的是战列线对射,不想转向、不想突击、不想接舷,既然不会变换阵型,那不会留下机动空间了。
大舰队阵列密集带给荷兰人的可不只是震惊,还是作战的无可奈何,首先,号称拥有世界最多最娴熟水手的尼德兰联省共和国可没有玩过如此密集的阵型,更别提这支舰队充塞了许多临时招募、抓捕甚至诱骗来的水手,实际,在从巴达维亚出发前,登这支舰队的人,唯一的要求是不晕船,否则根本找不到足够的人,毕竟不是本土,把所有欧洲人和欧洲后裔塞进船里也不够。
在三点三海里的战列线,大舰队摆开了三十一艘船,而巴达维亚舰队呢,在调整之后,也只是摆开了十八艘,哈鲁斯再次命令舰船收拢,也只是让二十四艘船进入了这个火力对射区间,如此,巴达维亚舰队舰船数量优势发挥不出来,无论你有多少船,限于射击角度和射击距离,能加入对射的那些船,船不如敌人多,炮不如敌人强,防御不如敌人坚固,那如何能取得胜利呢?
而李明勋下达了下一个战术命令,则让哈鲁斯彻底绝望,甚至有了避战的想法,这个命令是全帆全速前进。
一般来说,战列线对阵,战列舰只会升起少部分的船帆,特别是在‘绅士般决斗’的对轰阶段,只会升起三根桅杆的帆。一来,战列舰决斗不需要太高的速度,速度快了,命率低,二来,大部分的水手要去火炮甲板操炮,一门火炮需要九到十五个人,再刨去不参战的军官、匠人、陆战队员,甲板能操帆的人不多,当然,张开更多的帆更有可能的遭遇打击,没了船帆失去动力。
但是李明勋是违反战列线战术的铁律,要求全帆前进,原因无他,是进一步把巴达维亚舰队逼入劣势。
大舰队虽然船少,但阵列密集,哈鲁斯想要突破战列线很困难了,想要取胜,唯一的办法是包夹,让前卫转向或者后卫加速,前往大舰队的右舷,火力夹击或者索性接舷,都可以获得优势。...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