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三章,营户镇户非军户-第2/2页





    刘盛对他的认同,是对他做法的认同,如果换做是他自己,在刘盛想来,他会做的更过,酋长印他都可能亲自去盗。所谓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奈何,时也命也。

    此事对刘盛来说也是好事,他可以借着有人盗取酋长印,治地不安的理由去收复整个朔州大权。把那些势力好好整治一番,说不得还能增收腰包。至于如何增收腰包?这也是长孙家派长孙突来此的原因。

    因鲜卑族进入中原之后,见中原的富饶,早早的便开始享受起来,奢靡之风盛行,因当官无俸禄,当官的都开始重视经商大肆收敛财富,为自己享受取乐,对农业轻之。为了敛财,那爪子不断伸进各个地方。

    而朔州那?因有屯田之地,是一大财富(谷)之地,要知朔州,并不是仅仅这一城八堡,因要驻守边防,便行军至此,而部落行军,是家属随军,而部落男子又都是军人,其实行军就是部落迁移了,这一城八堡便是独孤部落选定驻守的点。

    而这些被人统称军户的家属,其实不叫军户,而是叫营户、镇户,地位是很高的。营户是指中军(与皇家亲近的部落兵)随军的家属分置各营而称营户,而镇户则是外军的随军家属。

    外军便是中军派往外地驻守军镇、边地等重地的军队,中军与外军是出征作战的主力。中军兵力一旦不足,便会从外军抽调。外军也不足,便从营户与镇户征兵。营户与镇户,便是部落兵的兵源。

    与中军不同的是,外军驻于外地,是有机会招兵买马,筑成修堡,发展个人的势力,遇到机会有可能变成割据一方的力量。北魏边防六镇便是如此,这也是后来边防六镇会起义的原因。

    很多人把军户与营户、镇户混为一谈都称军户,是不对的。虽说都是世代为兵,父死子替兄终弟及。

    但军户是强征过来的兵,地位低下,如同奴隶一般,如归顺的丁零、羌族等,便是强征的兵,属军户,朝廷一直是拿来当炮灰使的,前文也写到拓跋焘对他们的态度。

    而花木兰一家,便是世代为兵的营户、镇户,并不是军户。因此,花木兰一家才会随着丘穆陵部落驻守南方边地而南迁至大周村。想和更多志同道合的人一起聊《执魏》,微信关注“优读文学 ”看小说,聊人生,寻知己~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