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4.奏折



    就听书房门被推开, 赵姚二人进得屋来, 拱手给王徽行礼,一时又有丫鬟奉了茶点过来,王徽就让两人坐下喘口气再说话。

    赵玉棠急着赶回北郊温室照看玉稻, 也没多说什么,只把上一月的作物生长趋势、改良增产的配方呈了上去, 这东西机密,不好假手他人上报,幸而北郊温室离朔州城也近,她倒也能抽出这么一小会儿空闲来。

    王徽仔细看过, 又同她交流几句, 批下几道文书,赵玉棠拿在手里就匆匆离开了,茶也没顾上喝一口。

    “这个子全,这些年倒是越来越像个急先锋,麻利不下于子康嘛。”濮阳荑笑眯眯说了一句。

    “子絮姐又笑话我。”姚黄冲她做个鬼脸,从怀里摸出个信封来,“主子,京里送来的, 刚到不久。”

    王徽接过来,见信封上盖了五个大字:马上飞递陆。

    竟是用了六百里加急。

    以往京中送来的密信, 一般都是走普驿, 金陵到朔州漫漫两千里, 怎么也得半个多月才能送到。

    而这次竟直接动用了急驿, 而且是日行六百,算来信件送出也不过是四天之前的事情,想来是动用八百里加急太惹眼,万衍等人为避耳目,又要赶时间,这才退而求其次用了六百里加急。

    却是出了何事,竟让他们这般急迫?

    姚黄和濮阳荑自然也早就看见了那几个字,当然明白是什么意思,不由都有些担忧。

    王徽细细一想,却已料到了几分,面上不显,只把外间丫鬟唤过来,吩咐一声,“给云同知府上递话,让她立刻来见我。”

    一面拆开信浏览起来,看着心里也就有了数,果然先前所料不错。

    信件是由拼音密文写成的,看字迹,乃是右相亲自执笔,信中言道王徽坐镇燕云,广开四州、以工代赈蓄养灾民的事情已经传到了金陵,折子目前还压在中书省衙门里,万衍动用自身势力,好歹暂时把丛国章稳住了,并未动笔票拟。

    奏折本身措辞倒颇为温和,只是秉笔直书,把王徽近两月以来的作为叙述了一遍而已,语气甚至还有几分赞扬,称燕云侯“造德精微,宅心忠厚,以四州之力广纳八方黔首,以解黎民之倒悬”。

    这话说的就有那么点意思了。

    往好处想,自然是燕云侯悲天悯人,宽厚仁善,甘愿广出财力物力抚恤灾民,为君分忧为国伐仇,实在是忠、智、勇三全的好臣子。

    然而往坏处——不,都不用往坏处想,只消稍微想深那么一点,就能觉出这其中的不对了,你王徽有什么了不起呀,就算是敕封一等燕云侯,官拜从二品镇北大将军,把鞑子逐出了漠南漠北,收复燕云四州……可功劳再大,你也是个臣子呀。

    上头的确发了明文,令各州府广纳灾民,然而大家伙儿都是量力而行,最多收留两三万人也就顶破天了,你燕云四州就那么大点儿地方,顶多加上个雁门卫,也不过半个山西行省那么大,有什么能耐一口吃下十几万灾民?看着好像还颇有余力的样子?你是不是在自家辖地里捣鼓什么作奸犯科的事儿呢?养这么多人做什么?除了人你是不是还养了别的什么东西呀?要这么大的势力有什么用?莫不是——

    ——莫不是有不臣之心?

    还“解黎民之倒悬”,从古至今,什么样的人才能“解民倒悬”?这个词是能用来形容臣下的吗?

    退一万步讲,你没胆子造反,可这不过是一场水灾而已,我大楚泱泱大国煌煌盛世,正是国泰民安的时候,水灾大大小小每年都有,哪里称得上是“倒悬”?竟敢称万岁爷治下的江山有“倒悬”之危,这不是大逆不道吗?

    ——这些话虽然暂时还没人直说出来,可但凡看过那本奏折的人,心里难免也有点这类念头了。

    好在这几年永嘉帝上了年纪,再加上一直被皇贵妃和陶秉先用着药,身子骨一日不如一日,到了最近几个月,一天竟有一多半的时间是在睡觉,早朝也从五日一次变成了一旬一次,还不一定每旬都能按时上朝。

    司礼监由孔全禄掌着,等闲外头的小事也传不进宫里,像这样一本未经票拟、一直压在中书省衙门里的小小奏折,永嘉帝就更是无从知晓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