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五章:初露锋芒



    “皇上,叛乱势同水火,耽搁不得啊。”

    “请皇上圣断。”

    “请皇上圣断。”

    崇祯刚喝止了两人的推诿,朝臣们开始轮番进言。

    “候着,朕去去就来。”

    崇祯起身离开朝堂,来到一间偏殿,开始询问王承恩。

    “王承恩,朕的皇银现有多少?”

    “皇上的皇银是两千六百七十四万七千三百一十六两零四钱。”

    “确实吗?”

    “一文不差。”

    崇祯闻言,松了一口气。

    “这可是经万历、泰昌、天启,三朝皇帝,五十多年,才积攒下来的,乃国之根本,不到万不得已,朕不可轻动。”

    “皇上,方才在朝上,毕尚书说国库只有十万两了,皇上是打算动用皇银了吗?”

    “哼,王洽和毕自严一唱一和,那都是在逼朕掏银子,朕不得不动啊。

    他们逼朕,朕也可以逼他们,逼他们尽心竭力为朕所用。”

    “皇上圣断。”

    君奴两人在偏殿里谈完话,崇祯再次回到朝堂上。

    “朕决定从皇银中拿出九十万两,用以平定陕西叛乱。”

    “皇上圣明。”

    “皇上圣明。”

    “银子有了,朕需要一位能臣,既能接任三边总督一职,又能带着银子前去平叛,众爱卿以为谁可担当此重任呐?”

    三边总督的位子空了,崇祯需要找一个接班人。

    朝堂内的大臣一阵嘀咕,最后商议出来一个人选。

    “臣推举杨鹤,万历三十二年进士,素有清望。”

    吏部尚书王永光出班上奏。

    “臣附议。”

    “臣附议。”

    杨鹤,杨嗣昌之父,提出了“招抚为主、追剿为辅”的战略。

    在杨鹤的努力下,招抚政策取得了一定的成功,陕西的各部起义军几乎都接受招安。

    但是,神一魁等贼兵既降复叛,朝廷主剿派势力抬头,极力攻击杨鹤的绥靖政策。

    后杨鹤被朝廷拿办,由洪承畴接任。

    王则之爬在地上,内心里斗争了片刻,突然起身躬身跺步,跑到了前面。

    既然历史都变了,那就变的更猛烈一些。

    “末将有话说。”

    “哦?但说无妨。”崇祯虽然有很多缺陷,但是他的优点也有不少,善于纳谏就是其中之一。

    “末将原为陕西人氏,末将以为杨鹤虽有清望,但不知兵。”

    “放肆!”

    “胡说八道。”

    满堂朝臣一听王则之说杨鹤不知兵,一个个尽皆满脸怒容。

    “呵呵...那以王总兵之言,谁才能当此大任。”

    “末将有些话,不知当讲不当讲。”

    “说。”

    王则之准备放大招了,他怕这些人炸了,先在崇祯这里打个招呼。

    “末将接下来说的话,唯恐言语不慎,激怒了皇上。”王则之还想要崇祯要个保票,要不然他真的怕这些文臣在朝堂上群殴他。

    “尽管说,无论王总兵说什么,朕赐言者无罪。”

    “谢皇上。”有了崇祯打的保票,王则之就不怕了。

    “以末将之见,陕西发生民变、兵变,之所以不能及时处理,其罪责自然是各处地方官员无能。”王则之说到这里停顿下来,环顾四周。

    他没有再攻击这些朝臣,而是把罪责推到了地方官身上,这些人应该不会有什么反应。

    果然,这些文臣一个个扶着胡须等他继续说下去。

    “以末将之微见,陕西之变不能有效的组织反击,根本是因为府州县各自为政,缺乏统一指挥。

    各州县所做所为,也不过是把贼寇赶出辖区罢了。

    要知道把贼寇赶走容易,把贼寇剿灭却难,这也是为什么军报上会说官军东西奔杀的原因。

    贼寇们被官兵追着跑来跑去,他们四处网罗各地的饥民,人数反而越来越多。”

    “原来是这样。”崇祯露出一副恍然大悟的模样,发出了一声感叹。

    朝臣听到这里,也觉得王则之说的有道理,全都闭上了嘴一个个都不敢多言。

    “皇上,陕西饥民作乱,实是因为陕西一地突逢大旱,无以为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