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一章【传说】-第2/3页
葛乌菟没那么虚伪,既然局面是自己打出来的,老子努力子孙享受天经地义,于是葛乌菟决定自己死了位子传儿子,儿子死了传孙子,从此,葛乌菟的后人世世代代做“大人”。
又不知道过了多少年,宇文部落里发生了一件大事,当届“大人”普回在狩猎的途中捡到宝贝了,一个中原皇帝用的玉玺,玉石做的大印,上面有文字“皇帝玺”,称皇帝玉玺三纽。
不知道经哪个高人指点,普回明白做皇帝是怎么回事,普天下都是皇帝的领土,所有百姓都是皇帝的子民,当然还有后宫的三千佳丽,皇帝是天下最有权势的人,比普回这个大人管的地盘广子民多。“做皇帝真好。”
普回很激动,他认为这是上天对他的暗示,表明老天爷开眼要让他重铸祖先的辉煌了。如果上天不是这个意思,送我一个大印干嘛?吃饱了撑的?我也要当皇帝!于是,普回带领鲜卑十二部建国了,咱以后不叫部落了,也跟中原人一样叫国家,至于国号,在鲜卑语里,天称为“宇”,皇帝称为“文”,就叫“宇文国”好了。
从此,普回后人以国为姓,普回成为宇文普回,一个伟大的姓氏——宇文氏就这样诞生了。对于周人的说法,后人多认为虚妄,宋朝人考证说宇文氏的祖先自己称自己是俟汾氏,而俟汾是草的意思,草对于游牧民族而言正如黄土地对汉人的重要。所以指“草”为氏合情合理。可这样一来,草根跟号称天子的皇帝不沾边了。
不过。世界是普遍联系的,神农最大的神话就是尝百草普救众生。至今中医典籍中还有一部重要的,草跟神农似乎并非不沾边。不管怎么说,宇文氏从此成为中华百家姓的一份子,宇文国在草原上成立了。不过,中原人仍然叫他们鲜卑宇文部,同慕容部、拓跋部、段部等鲜卑部落并称。
北方大草原原来有一个大一统的强国匈奴,各部落在匈奴人的统治下顽强地生存着,匈奴衰落后,草原逐渐形成了群雄并起的局面。宇文部、慕容部、拓跋部、段部纷纷走上历史舞台。
普回死后,其子莫那率众举国东迁,离开阴山老家来到辽西地区,阴山一带成为拓跋部的牧场,而辽西先有强大的段部,后有慕容部逐渐发展起来,草原出现群雄并立的局面。
草原上遵循的是丛林法则,弱肉强食是他们的游戏规则,所以只要部落间的力量对比发生变化。随之而来的战争总是不可避免,战争并非总是正义战胜邪恶,事实上,部族间打来打去也难说谁正义谁邪恶。大家都是为了生存,比如狼吃羊,狼是正义的还是邪恶的?被羊吃掉的草找谁去喊冤?
当宇文国传到宇文莫圭的时候。另一支鲜卑部落慕容氏崛起,宇文国的真正敌人来了。
慕容氏号称出自有熊氏。有熊氏就是黄帝,原来慕容氏也是黄帝后裔!传说在曹魏之初。这支鲜卑部落在首领莫护跋的带领下入居辽西,在棘城之北建国,那时燕代之人流行戴步摇冠,莫护跋特喜欢这种形象,于是把散落的头发束起来戴上了步摇冠,这东西成为莫护跋的标志,草原各部提起他来都称其为步摇,谁知三传两传就走样了,把步摇说成慕容了,莫护跋顺势自称慕容氏,对外宣传说他们因为“慕二仪之德,继三光之容”,所以以慕容为氏。
慕容莫护跋之孙慕容涉归当国的时候开始与宇文国结怨。涉归死后,传位于嫡子慕容廆,另以部落一千七百家分给庶长子吐谷浑为别部。
两部的人是兄弟,两部的马有时候混在一起争斗,慕容廆生气了,把兄长吐谷浑叫过来斥责道:既然先公让我们分部而治,你为什么不走得远远的,而让马相互争斗。吐谷浑也很生气:马是畜生相斗是本性,为何要迁怒于人,既然不喜欢我在这,我将率部离你万里。
说到做到,吐谷浑立即率自己人开始了万里长征,他们先到阴山后迁徙到河西,最终在陇西青海湖一带扎下了根,成为河西鲜卑的一支,其后人建立了强大的吐谷浑国,成为北魏、西魏、北周、隋、唐的西部边患,吐谷浑国是众多鲜卑政权中最长命的,一直到大唐朝建国后才为一代军神李靖所灭。...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