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章【北寻】-第2/3页
可这杨广屁股坐热没几天,这就到年底了。热热闹闹过个奢华年。这就到大业四年的春天了。这万物一复苏,杨广的心思跟着又活了。又开始修运河。这次修的是从北部的涿郡一直通过到洛阳。把沁水、海河和黄河连在一起。这就是永济渠。修这个永济渠,那就有说道了,役工百万。
“丁男不供,始役妇人。”连女同志都上场了,看来国家是真耗干了。但作为这出戏的总导演兼总设计师,杨广却看不到这霓虹灯下的斑斑血泪,或者他看到了也视若罔闻。
他正为在自己治理下帝国形势一片大好的盛世局面所感动、陶醉和振奋。这时候皇帝杨广的信心已经处于超爆棚状态。通过南下、北巡、修长城、修运河,俨然把天下都划入了帝国版图,这地球似乎都踩在自己脚下,揣自己兜里了。这还不够。
还不满足。他把目光转向了遥远荒芜的大西北。我们的杨广同志是个完美主义者,是个诗人兼战略规划师,他自视甚高。在他眼里自己是才华出众、聪明绝顶而且出身高贵,现如今又贵为帝国一把手,这才几年就取得了这么牛x的丰功伟业。
照这样速度玩下去,没几年就完全可以超过历史上所有的伟大君王。跟我杨广比。那他们都是浮云。
在封建帝国评价一个帝王最最成功的硬指标:土地和户籍。这俩硬指标杨广已经达到了顶峰。就是西部同胞兄弟还没有被解放,他们还处于吐谷浑和突厥人剥削压迫的水深火热之中。是时候该出手了。他想起来了一个人。这人可是个宝贝。谁呢?
另外我觉得杨广是个有个性、有能力、有才情、有担当和有风骨的人。杨广在西巡路上风雪交加的大漠做,成千古名篇。他的文化典籍、他的文治武功。他的思想才情和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的宇宙时空观是历代帝王可望而不可及的。只是他太过急躁太过极端太过理想化,因为这个世界不缺智者和真正的伟人,但投机分子、伪君子和阴谋家却永远都是紧缺货!刘邦和项羽,到底谁才是真英雄,谁对历史贡献......杨广最大的问题是出身富n代+权n代又基本没有真正的底层履历,于是根本不懂如何把事情的细节办得让老百姓舒服结果一大堆战略上正确的举措都便宜了后来人,细节决定成败啊
三省六部制本来是君权和相权之间博弈的产物,目的是为了制衡权力提高行政效率,但结果根本不是这么回事。三省六部制从大隋开始一直延续到大清完蛋,延绵中国中世纪一直到近现代,真的制约过君权?地球人都知道,这是忽悠的!翻开历史书,哪个重大决定不是帝国一把手说了算?直接干掉丞相的君王实在太多,就从大隋开始说,虞庆则、苏威、高熲、杨素等等都当过宰相,都当过三省一把手,哪个制约过杨广和他老爹杨坚了?哪个得到善终了?所以说三省六部制的分权完全是个幌子。并没有分权,而且导致了最最坏的一个结果,便是相权和各大部委衙门之间的扯皮和争斗,反倒内耗斗死完事!另外一个副产品便是形成了庞大低效的官僚阶层。构成了中古中国独特的风景线。所以说中古中古,君权的过度透支和权力的过度集中是无疑的。跟春秋战国以及上古中国相比,到底是进步还是退步?
杨广不是豪门大族。隋书上写出自弘农杨氏,其实根本不是。典型的翻身农奴把歌唱,重修家谱。这里无须赘言。到爷爷杨忠北周初年。靠拳头硬跟对了领导,才混迹出头。
说基层工作履历,杨广589年统领50万大军一举灭陈之后,但从590年到600年十年的扬州总管位置上,应该说对杨广的磨砺是不少的,他用软硬两手策略彻底征服了江南,为帝国真正统一做出了贡献。
跟他那几个兄弟们相比,他无疑是帝国最最优秀最最适合的接班人,老爹杨广废掉太子杨勇改立杨广无疑也是正确的。
但是从我个人的观点来看,杨广的身死国灭有伶兄所说的细节不够关注的因素,但从大历史的角度来看,我更看重细节背后的暗能量。...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