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五章 兵入兰州(1)-第2/3页





    这时候,吴安平还没有意识到,其实有许多势力在关注解放军与甘军的交战,他这个总司令和各师旅指挥官,已经再不是一群默默无闻的小卒了。

    最关注战事的当然是裴逮准、吴桐仁、回镇四马这六位镇守使,毕竟无论战争胜败结果如何,都将直接或间接对他们产生巨大影响,尤其是,如果解放军是胜利者,那甘肃局势将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他们能否继续割据一方,答案或许在这场战事中就能找到。

    除了这些镇守使之外,西北军及北洋联军也将目光投向了兰州。对于解放军这支突然冒起的军队,不管他们愿意不愿意接受,都已经在甘肃崛起,而这支军队秉持什么宗旨、政治倾向如何,这类问题他们亟待了解。

    西北军与北洋联军僵持已有段时间,这时候,任何一支新生力量的加入,都将撼动整个战局,其引发的连锁反应,很可能使敌对一方在上千里长的战线上全面溃败。而且张兆钾算是吴佩孚支持的,甘肃本是西北军控制的,这两方对解放军的心思都有些复杂。

    吴安平想不到很多,他的全部注意力都放在了作战准备上,其他如左纯庵等人也是如此。所有人都明白,只有攻占兰州,解放军才算真正在西北大地站稳了脚跟。

    兰州,是甘、宁、青、新四省的枢纽要地,也是自古以来兵家必争的高原重镇。其北濒黄河,三面依山,扼山河要隘,势险城坚,居高临下,易守难攻。环抱城垣的皋兰山,峰峦高耸,成为古城的天然屏障。

    唐代久居河西的著名边塞诗人岑参,有诗赞兰州及其城南屏障皋兰山:“古城依重险,高楼接五凉,山根盘驿道,河水浸城墙。”尽道其重险之势。

    兰州及其外围工事很多。山上有历任甘督修筑的永久性工事,刘郁芬入甘后又不断加固,日夜扩展,工事如蛛网蛇窟遍及整个山体,坚固异常。如果不是刘郁芬兵力捉襟见肘,凭借这些工事,张兆钾要打下兰州还真是痴人说梦。

    现在,与当初刘郁芬处境一样,张兆钾、孔繁锦也将在兰州背水一战,其胜败关系着他们的生死存亡。因此,张兆钾和孔繁锦反复商议之后,几经更改,最终才形成一份堪称周密的临战部署方案,妄图依据兰州天险及外围的强固工事,挫败解放军的攻势。

    如果能大量杀伤解放军,进而将其歼灭在兰州一代,那自然更好。不过张兆钾、孔繁锦自知凭借手中的几万甘军难以做到,只能寄望将战局拖入僵持后,裴逮准、吴桐仁及回镇四马能加入战局,甚至刘镇华的镇嵩军能进攻西峰,这样不但盘活整个甘肃战局,还真有可能将解放军围歼吃掉。

    兰州只有十几万人,各部甘军却有六万人,可以说整座城就是一座军营。

    大战在即,张兆钾、孔繁锦都有些心慌意乱。为防万一,两人提前联系了肃州镇守使吴桐仁,以备战事不利之时,能将残军带出东逃肃州,一来有个落脚之地,二来也有卷土重来之望。吴桐仁几经考虑,觉得就算解放军打下兰州,一时半刻也不至进兵河西,就顺带提了几个条件,应下了两人。

    解放军行军迅速,或许转眼战斗就会打响,张兆钾令各部日夜加强工事,做好开战准备。

    黄河北面,沿河布满了工事,架起机枪和火炮,机枪手和炮手日夜守在旁边,连吃饭也是送到工事里。甘军士兵们穿着肮脏的衣服,头发像破毡片一样卷在一起,活像一批流放的囚徒。

    他们在军官的呵斥逼赶下,日夜不停地沿河挖工事,垒沙袋,一个个脸色灰黑,面无血色,精疲力尽,一边干活一边打盹,处于半醒半睡的状态之中。军官们手里抢着马鞭,看到打吨的士兵,不由分说就是一顿抽打,直打得遍体鳞伤,血流不止方才住手。

    他们一边打骂,一边威胁说:“你们这群懒鬼!不赶快修工事,解放军来了,把你们抓住全扔到黄河里去!”

    巡逻的马队日夜沿黄河奔跑,这一群刚过,那一群又来,穿梭往返,使战前的紧张气氛更加浓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