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大洋开路-第3/3页





    目前只能购买二手设备运回1925年,虽然掌握这些设备也会比较困难,但有详细的操作说明在,通过不断地试验,应该很快会熟练起来。其实就算最讲究精度的机械制造,在吴安平看来难度也是不大,因为每一步都有说明和图纸对应,工人需要提高的只是操作技术,这说白了也就是熟能生巧的问题而已。

    吴安平以后还会不断地将2010年的各类图纸、工艺说明连同相应设备运回1925年,这相当于对工业基础的复制,难度不是太大。至于各领域的科技发展进程,他也会将详细资料整理好,供自己的技术团队研究使用,发明之说还谈不到,说白了是对科技发展成果的异时空复制而已,有明确的方向、完整的理论、全套的设备、清晰的标准,这样的研究难度也不会很大。

    这样可能会有泯灭人类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危险,但吴安平还顾不上这一点,那个时代中国落后的太久了,只有这样才能以最快的速度赶上并超过西方列强。或许,当某一领域复制的技术已经超过当时世界的最先进水平时,他才可能只提供研究方向任其自由发展。

    吴安平考虑良久,决定先同时兴建水泥厂、煤矿及电厂,等这些建好后再焦化厂、钢铁厂、炼油厂。当然这些厂矿规模都不大,但效率相对于1925年水平却要高得多,满足吴安平前期建设需要完全不成问题。等这些厂矿建成后,有了经验,就可以不断地复制,而那时北方工业应该也可以按图纸制造更大型的设备了,这样就可以开始大型重工业基地的兴建。

    其实他现在的条件比五六十年代苏联对中国进行工业援助时还要好,各种技术和设备不但不缺,比那时候还要先进二三十年,效率自然也高许多倍。再加上d-7引擎的另类功能,连运输和基建都差不多省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