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奇怪的陌生人-第3/3页
第二天一早,两人简单吃过早饭,于坤就带着吴安平奔了桥东区,那里有几家大的典当行营业。因为吴安平没有身份证,所以在典当行是交易不了的,但是这不妨碍两人来这里询价,与藏品市场交易价格相比,这里肯定会低一些,但藏品市场那种交易规则玄虚太大,像他们这种没经验的很容易被绕进去,将值钱的东西低价甩卖掉。
吴安平这时候已经完全一身这时代的打扮,小格子的蓝底衬衣,下摆被一条假冒的花花公子腰带束在牛仔裤里,脚上纯棉的黒色袜外套一双土黄的休闲皮鞋。当然这都是于坤的借给他的,不过因为吴安平的气质,要比这个时代大多数年轻人来得正、直、向上,所以穿起来倒比于坤更显精神。
典当行两人转了几家,发现“袁大头”的抵押价格基本一致,在每枚六百元左右。这个价格不但出乎吴安平的预料,也出乎于坤的预料,这样算起来,十一枚“袁大头”在藏品市场差不多应该能卖到八、九千元。
不过吴安平明显比于坤激动得多。大洋倒还罢了,在几个典当行转过之后,吴安平发现了更大的商机——翡翠、古董和名人字画。
一个通体翠绿的翡翠镯子,在这里的价格高得有两百多万,低得也有大几十万,而吴安平记得以前在西峰镇李记当铺见过相似的,也不过几百个大洋上下。还有古董,因为战乱他那个时代正是古董最不值钱的时候,而现在则不然,一些不太珍贵的样品价格标得都让他一阵心惊肉跳。
名人字画说起来最好理解。太久远的不说,自然和其他类型的古董一样,虽然也有暴利,但收集起来麻烦,而且更容易与这个时代保留下来的重复,那会惹天大麻烦,几乎没有什么操作性,除非能幸运找到1925年后毁于战火的那些。
吴安平想到的是1925年还健在的那些个文化名人的作品。当然,即便这样也得注意不能与2010年保存的“撞车”,毕竟谁也不能理解为什么一个人会有两幅从里到外一模一样的真迹,但是如果费些心力,在1925年请那些健在的大师创作一些本不会出现的新作品,情况就完全不同了。
有了这些手段,在这个世界迅速积累一些财富还是比较容易的,但是反过来,利用这里的资源如何最短时间在1925年赚到第一桶金,吴安平还没有什么头绪。不过他并不着急,一切才刚刚开始,而且今天的收获足以让他欣喜若狂。
吴安平傻笑着跟在于坤后面,时不时就拍拍他的肩头,还一个劲地乐:“发财了!发大财了!”于坤被他弄得一点脾气都没有,不住嘀咕:“有那么可乐吗?就几千块钱而已。这小子真是穷疯了。”一天晚上的相处,让他们之间的关系更自然了些,而接近了吴安平,于坤才发现,原来他也不是那么另类。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