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 持乃向荒野踩 眺望之后回身迎



    林某又叫别走大路,改从草地荒野中踩过去。他有专门的军用地图、有光脑自带的方向仪,能找到合适的路径,不至于迷失方向。王晏球觉得这还蛮厉害的。走野地是比走大路安全。不容易让人找到。

    而手下的士兵见贤思齐,学着太子兵,一个跟着一个的走,脚步印着脚步,渐渐的杂念都消,只听见齐唰唰的步伐声,倒是走得快了。偶有伤病发作掉队的,林某的医务兵立刻给予帮助。

    就这么两千兵,有骑兵、有步兵,有负重的、有炊事的、有医疗的。分工这么细,王晏球也是服气。

    那些掉队的兵,也迅速经过甄选。有点职务的,有必要挽救的,到负重兵那里,让他们搭上运重要物资的大车。其余的都原地疏散,发些兵器,让他们找个地方躲起来待命。

    这么走着走着,侦察兵报:后面烟尘起!细看旗号,是契丹兵追过来了!

    九十里还没走完,就被人追上了!

    王晏球变颜落色。人家来得这么快!如之奈何?而且他们现在在荒野里,逃跑速度受到地形限制,难道要死在这里了吗?

    可是他们走过的一路上,发出了砰砰乓乓的声音,还有嚎叫声。

    是他们留下的伤兵。

    林某给每个伤兵留下的兵器中,包括一把短兵刃,还有几个改良型的梨筒。

    所谓梨筒,就是当时对烟花的美誉。

    南方的梨筒,做得又比北方精良。符花在吴国招了几个巧匠,将晋国的工匠也教会了,搀上铁砂之后,平射,就是个火箭炮的雏型。

    但是工艺实在不够精良,放的时候,还是有炸伤操作者的可能。

    于是林某把梨筒的火线留长,发给伤兵时,跟他们讲,如果敌人靠近数百步之内,就把这东西向着敌人固定在地上,点完火之后,能挪多远挪多远,往草丛里一钻,屁股一撅,然后就等着听敌人的嚎吧。

    这种简陋的“武器”,准头是很差的,完全无法保证每次轰出之后能击中几个、以及杀伤程度是多少。但好在是铁砂攻击的范围大,梨筒本身喷出的火焰落到地面又容易引起火灾。这时候草都衰了,是很容易引起火的。比正常火攻时用麻油引灌要来得容易多了。

    于是追兵不断的被留在后头隐藏的伤兵袭击。以前他们喜欢沿路搜出一些伤兵给砍了,所谓搂草打兔子,闲着也是闲着。但现在他们就生怕不小心靠近任何一个伤兵太近,然后就会“轰”的一声!该死的晋兵走的又是荒野,没有正经路径,他们想避都不知道怎么避才好!

    而伤兵们却食髓之味。本来还是规规矩矩的躲着,看人近了才丢一记,现在看人家走远了,他们还恋恋不舍,把改良梨筒冲着人家消失的方向,还要打一炮呢!

    并且,野地里传出了呜里呜啦的声音,是锁呐,吹得很有节奏,似乎在说什么。

    林某本已亲自站在车辕上瞭望,听到锁呐声,更加确定,对王晏球与张延朗道:“迎战吧。”

    王晏球并没有信心:“可是这次的契丹兵听说……”

    “他们只是打扮成契丹的义武军而已。”林某蛮有把握的道,“而且只有千多人。”

    他远远眺望这批追兵的行进动作,跟光脑中储存的已知契丹模式作对比,发现很大的区别,倒是与晋人的行动模型重合度更高。

    而且他留在后面照顾伤兵的一些亲卫,就近观察了经过的追兵,用唢呐发出约定好的声响,像摩斯密码似的,跟林某传达了信息。

    林某于是敢号令回身迎战。

    王处直这支军队被伤兵骚扰得人心惶惶,好容易追到前头的正主儿,发现人家已经严阵以待。

    是三才阵,像个蚌壳一般的张开。追兵如果想去攻击蚌心,两边的壳就会合拢过来,将他们夹在里头。如果他们想攻击任何一边的壳,那另一翼的将士与蚌心也都会根据旗号移动过来攻击。

    理念是好的,具体操作中效果如何,还要看个体士兵的攻击输出数值、以及对旗号的配合度。

    这是个冷兵器时代,所以武器上的差距基本可以忽略。一千多追兵对加起来五千的林某、张延朗、王晏球合兵,数值上追兵处于劣势。草原民族本在个体体力上对汉人有一定优势,但义武军也是汉人,身体素质在同一条起跑线上。王晏球治下的兵武艺不坏,林某带的兵又被他督促着练了一年的肌肉,体力爆棚。所以在单兵伤害输出上,追兵又居于劣势。...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