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 季兴纳贡 台渡僵持



    郭崇韬只想凉拌。

    李存勖最脆弱最紧张的时候只想听郭崇韬的意见,而郭崇韬每次遇到这种情况都只想把纸条轻飘飘拍回他脸上:

    “要怕的话冲进杨刘城之类的事情先怕一下啊魂淡!想集合诸镇兵马的时候先听我的允许再集合啊狂徒!像渤海王那种事情你慌个毛线?三天之内会死人吗?你跨着白马往前冲的时候三弹指就可以死翘翘你怎么不怕了!神经病啊你!”

    ——不,这种口气并不是郭崇韬的风格。

    太长了,想想就够了,说出来就太累人了……有时候,光想想都够累人了。

    郭崇韬太明白,这个年代,李存勖已经是他能拥有的最好的主子了。

    也许并不是那么公平,因为郭崇韬脑子分明比李存勖好使,却要屈居为下。

    然而谁说这个年代,一定是最聪明的人当主子呢?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浊流中,一尾银鱼,怎及得上一条狗鱼来得风光。

    郭崇韬再抬起眼睛时,沉静而忠贞:“我明白了。你回复王座,如此这般……其余的,我会想办法的。”

    如果林某听到郭崇韬的回复,会失笑:明显都是安慰剂而已。看李存勖在乎,就真当一件事儿办。其实,哪里要紧了?

    连林某都知道,如今的南平王高季兴,没发迹时,给朱温的养子朱友让当过家奴,混得好了,又被朱友让收为义子,也能管朱温叫声“干爷爷”了,拿刀跨鞍,给朱温做个牙将,是亲随,颇有脸面。

    黄巢之乱,唐昭宗被卷至凤翔,诸路勤王,高季兴参与其中,立了功,得了个“迎銮毅勇功臣”的头衔,封到宋州当刺史,其实还是朱温的手下人,跟着朱温打了几战,扫青州时功劳不小,当上颍州防御使。

    朱温称帝后,高季兴想尚长公主,没被看上,很是扫兴。朱温补偿他,让他去荆南作了节度使。

    荆南即是南平。而北平那边,有支保大军,是高季兴的同宗兄弟、高万金管着。高万金父祖都是有点名气的武将,自己骑射不错,领军布阵也有点本事。高季兴打不过他,想要朱温作主帮他一统渤海。朱温只是打哈哈而已。后来朱温死了,高季兴也生着气,就断贡了。继位的朱友珪脾气也大,就抬举高万金,给他加衔为检校太师、中书令、渤海郡王。然而高万金靠着这三个头衔,也收拾不了高季兴。两人就那么一南一北的叫板儿。

    很快朱友贞搞死了朱友珪,抢到了帝柄,想拉拢高季兴,也封他做个渤海王。两个渤海王还是一南一北,继续叫板。

    搞到现在,高万兴忽然向朱友贞纳贡了。

    林某倒不至于像李存勖那么慌,就是有点狐疑,会不会是高季兴忽然生病了,所以示弱?

    他这次没有猜对。生病的不是高万兴,倒是高万金。

    高万金一病,高季兴更想吞他的地盘了,就想着跟朱友贞卖个好,让朱友贞帮他吞并整个南平呗?

    高万金一听此事,病榻上也急了,并他的兄弟高万兴也急了。于是兄弟们说好,备了极重的礼,并高万兴之子高允韬,也送去洛阳当人质。以此求梁朝支持他们。

    朱友贞觉得这是“万国来朝”,愉快得又作了几首诗,并且很慷慨的把高允韬封为检校右仆射。

    再之后,出去打了一个多月战的李嗣源取胜回了太原。

    契丹上次被郭崇韬设计得,元气伤到如此地步,到现在都打不起大战,一触即退。

    那时八月流金,暑热仍未退。

    这整个夏天,徐温病情断断续续的,也一直没有大安。吴国的政权,渐渐归在徐知诰手里。

    而李存勖大阅于魏州。

    除了泰宁节度使张万进还在跟贺龙图纠缠以外,其余藩镇几乎全都应召派了兵马来。最后合卢龙、横海、昭义、安国、镇、定、室韦共计十万军,大举南行,在麻家渡屯下来,一副立刻要投鞭流河之意。

    若不是王彦章挡住,也许他们当时真的就渡河了。

    王彦章也真是个人才,同样一个多月,把朱友能从开封打退。朱友能溃不成军,听说给残部护着逃到陈州一带了。当地另有府兵围剿,不必王彦章了。王彦章就领了朱友贞给他新补充的大军,在麻家渡对岸抗衡李存勖。...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