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市游记 下-第2/3页
再好的“美酒佳肴”,天下无不散的宴席。游完上海城隍庙,到了将近上午的十点钟,依依不舍我们上车就开始往300公里外的南京挺进,目的地是直达南京中山陵,时速大约保持在130公里,像开飞机一样,在宽阔一边四车道的马路上一点也没觉得快。从杭州到上海再到南京约500公里,一马平川,坐在车上的我看着从我身边不停闪过的窗外景物,再想想广东珠三角那狭小的面积,我不得不陷入深思:“这是一个幅员辽阔、人口密集、四通八达极具发展潜力的长三角城市群;中国的心脏位置,曾经念杜月笙黄金龙无数风流人物竞折腰的城市,大有可为前途不可限量啊!”。
南京按中国历史来说是中国的六朝古都,但是纵观历史每个朝代都好像是好景不长。从孙权到太平天国到孙中山国民党的缩命,这或许是历史的巧合。不过当我们刚要踏上南京时,就又听说南京市长“季建业”被抓,我想:“在这个老鼠苍蝇一起打的年代,这条大鱼想不落网都难”。
下午一点钟左右到了中山陵。首先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山上几乎看不到一点绿,一片荒凉景色。跟杭州灵隐寺山上的郁郁葱葱完全是天壤之别,差距为什么会那么大呢?我们开始往中山陵墓慢慢走去,首先经过的一个牌坊好像是“博爱”然后就是“天下为公”,之后看到道路的两旁种着不知道是什么树,在这种地方显得特别郁郁苍苍茂密旺盛,之后就开始拾级而上,总共392级阶梯(代表当时中国三亿九千二百万同胞)。我一路往上爬,先是到孙中山葬于此的高大墓碑前然后又到“民权”“民族”“民生”牌坊,之后直接到了墓顶孙中山直接安葬的地方。在他汉白玉的雕像旁庄严肃穆的绕了一圈,之后走出灵堂望着左右山下不停往上和往下拥挤黑压压的旅游人群,我有点感触:“是不是我已经来的太迟了”。
据说孙中山是在当时的北平死亡,当时想把他保鲜起来像***一样供万人瞻仰。当时好像本国技术有限,苏联的专家没有及时到达,所以就把他葬在他心仪已久的南京紫金山上。当初为了从南京码头到中山陵,特地在南京开辟了一条中山路,听说为了这条路拆了四五百间民房。如今我居高临下看着中山陵,它的形状好像就是一个钟,当初的设计也就是警钟长鸣的意思:正如孙中山所言“革命尚未成功,同志还须努力”。但是我看着如此气势磅礴发耗巨资所建的陵墓,我不得不想:在当初国家如此贫困落后、百废待兴人民还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时候,发如此多的银两来建造这座陵墓,是不是刮民脂民膏太过奢侈?虽然孙中山发动辛亥革命推翻几千年的帝制,倡导革命思想想建立天下为公的民主政权,但是从他的陵墓中就能看到当时的人们都还是受着几千年根深蒂固的封建思想。历史需要过程,又过了差不多80年到了***才把骨灰撒向大海。。。
参观完中山陵就开始到中山陵左侧不远处的明孝陵去参观。明孝陵最初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为他老婆所建造的陵墓,之后朱元璋自己死亡跟她一起合葬,头头尾尾建了三十几年,据说总共好像发费了六百万两白银。从下马坊到陵墓的正门金水桥的神道大约五里地,总共摆着十对动物肖像和三对文武肖像,最大的大象石头雕刻单个重达八十吨,全部用单个独立石头雕刻而成。也不知道当时的人是用什么交通工具弄来的,非常之有气势,看了不禁令人啧啧称奇。中间道路全部用跟故宫一样的大理石铺设,分好几道牌楼门才算到朱元璋的陵墓前。墓碑高大庄严,据说都是先立碑后建牌坊房子,碑的下方跟明清时期的每一个墓千篇一律都一样,压着一只巨型石龟,应该是代表长寿的意思,那些牌楼所用砖头全部都刻有名字,听说是为了保证工程质量。朱元璋的墓是一座至今都未曾被人挖掘的陵墓,保存完好,从最后的牌楼顶上看去,主墓的两边围着高耸四五米石切的围墙,一直往山顶上延伸围去气势恢宏。据说在当初年代,在此墓的方元几十里地有几千人的驻军守墓,而且还特地从东南亚引来几百条梅花鹿,百鹿齐鸣盛况空前。如今经过几百年的“风餐露宿”,虽然经过不断朝代的毁坏和重建,跟以前相比肯定会有差距,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朱元璋的陵墓对他后来朝代的每一位皇帝都造成了深远的影响,清朝康熙、乾隆曾经下江南时都有过来朝拜和下令重修保护。...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